English

“先锋”图书争做市场先锋

2000-03-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徐 锋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近一段时间,一些冠以“先锋”品牌的图书在北京图书市场上引起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风入松、国林风以及北京图书大厦等京城书店都“火”气逼人。比较醒目的有天津社科院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今日先锋》(7、8辑)和“先锋译丛”第1辑3种、作家出版社新推出的《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王逢振主编)等。以至有读者笑称:“先锋派又卷土重来了!”

今天的图书市场日益倾向大众消费,“书非炒不能卖”的观点甚为流行。出版社更多地走向市场,相对以前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通俗化”的大潮中另辟蹊径也不啻为一条出路。比如把目标群体定为先锋类、前卫类研究者和读者,开掘文化研究的前沿选题,就是目前一些出版社正在致力其中的事。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除以上提到的几种之外,还包括三联书店的“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学术前沿丛书”、“社会与思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家随笔选”、“中国当代先锋诗人随笔选”,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现代性研究译丛”和“文化与传播译丛”两套丛书等,此外湖南美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都有一些同类图书出版;而且据了解,一些著名的的文艺类刊物比如《芙蓉》、《天涯》、《视觉21》以及《艺术世界》等也都纷纷改版,向前卫、先锋艺术靠近。

我们还记得,作为精英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先锋艺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精英”、“前卫”这些词汇也是那时深深印入人们脑海中的。那么为何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这些东西反而淡忘了,而现在又能够杀这么一个“回马枪”呢?《社科新书目》记者沈浪认为,近几年的图书市场上以大众文化消费为主流,而先锋文化由于读者群体过于狭窄,“大部分出版社对这一领域噤若寒蝉”;现在以天津社科院出版社为代表的一些出版社却大胆开发此类选题,并取得较好的市场业绩,成功走出了一趟“热闹的‘先锋之旅’”。很多学者们对这些“先锋”类文化图书能重新得到出版界重视也表示赞赏。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戴锦华教授谈到“先锋译丛”时说,中国的“先锋”从80年代直到现在一直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90年代后,虽然中国的先锋艺术比较活跃,但“都不出圈子”,外界读者无从了解;而且我们的理论资源也非常缺乏,没有理论话语去叙述它。他认为这套丛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拓展了我们新的理论视野”。《中国艺术家》杂志副主编许松林认为,中国的先锋文艺一直不甚明朗,这些出版社敢于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市场里面去,这种尝试是很有勇气的;而这样一种出版行为,除了学术价值外,还有两个支撑点,一是检验中国的先锋土壤到底有多大,另一个是经济支撑点,涉及它是否能维持下去的问题。

那么市场对这些“先锋”读物的反映又如何呢?三联书店和北京图书大厦两位社科板块的负责人都对这类选题图书的出现表示乐观,她们认为这些书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上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对很多读者有吸引力。另外,以“先锋译丛”为例,从这两个书店的销售情况来看,这一丛书在三联明显更受欢迎,销量也大得多。由此倒是印证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王昶的话,这套书应该“放在商业化、精英化、白领化的领域里”,适合品位相对较高的读者群。

那么中国先锋艺术图书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呢?“先锋译丛”副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副社长史建认为,这个市场“目前还没有底”,而他们就“正在摸这个底”。但他表示,这一类图书除了在专业媒体上做介绍外不宜过于炒作,“一炒就成了大众品牌了”。作家出版社副社长白冰认为,中国读者目前的审美趣味在不断提高,对先锋艺术也日益承认和接受,他认为“先锋”类图书目前“势头非常好”,比如卫慧等“前卫”作家的文学作品行销于世,以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为代表的先锋戏剧销路也不错,而随着人们对这一领域欣赏要求的提高,一些有关先锋文化理论研究的书也会有其自己的市场。

当然这一类题材图书能否在市场上一路走好,读者的选择还是最关键的。《光明日报》一位记者认为,“先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当初“前卫”的东西现在可能已经成为“后卫”了,因此出版社在选题时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东西,不要把洋垃圾拿来当宝贝。希望这一意见对目前从事此类选题的出版社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